喜讯!《人力资源服务》杂志刊发青岛智力人才研究院文章
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的《人力资源服务》杂志2025年3月刊刊发金前程旗下青岛智力人才研究院文章《人才发展与服务的代际互动——基于银发经济和“银龄行动”的实践探索》。
以下是刊登原文
人才发展与服务的代际互动
——基于银发经济和“银龄行动”的实践探索
文|青岛智力人才研究院
【摘 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在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社会公共服务到经济领域都需要积极应对诸多挑战和机遇。发展银发经济并开展“银龄行动”,既体现了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关心关爱,也意味着要持续发挥老年人力资本价值,优化相关区域、产业和组织的人才对接。从代际间互动视角,本文构建了参与者的动机、行为和产出逻辑,并探索性地分析了相应的环境赋能机制,以助于更加系统地把握银发经济及“银龄行动”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充分挖掘老年群体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银发经济;“银龄行动”;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代际互动
研究背景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应对老龄化社会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要着力发展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同年9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深入开 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2025年1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发展银发经济与开展“银龄行动”贯穿着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中观的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重构,以及微观层次的参与动机、行为和产出。银发经济是指向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涉及餐饮、医疗等领域。“银龄行动”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开展智力援助和参与基层治理、提供社会服务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由此可见,银发经济与“银龄行动”体现了以老年人为中心,在一定伦理、制度、市场和技术环境下,实现服务与被服务的闭环,兼具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这既有利于服务民生和促进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及和谐稳定,也有助于推动产业变革及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人才发展在区域、产业和组织层次的良性接续。
本研究先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探讨银发经济与“银龄行动”实践中微观主体在特定场景下的代际互动关系,涉及相应的参与动机、行为特征及其产出维度;然后从外部环境入手,分析总结能够对代际互动产生激励作用的相关赋能机制。
银发经济与“银龄行动”中的
代际关系主体
银发经济与“银龄行动”的政策指引,既反映了人口结构性变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也体现了爱老敬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其覆盖了较为广泛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领域,也关联到不同层次和场景下的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例如,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等群体,以及向基层和终端下沉的广大银龄志愿者 ;又如在银发经济相关产业就业的中青年群体,以及特定区域、行业和组织中初级或中级技术、技能水平的中青年人才群体。代际群体之间可能互为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具有一定的闭环关系特征。
在人才发展和接续方面,老干部、老专家和老教师等通常经历了较为完整的人力资 本开发周期,在职级、职称、阅历和知识储备方面相比于中青年群体具有优势,特别是在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人才密集型组织中,他们具有显著的服务提供者主体特征,而中青年群体则在管理经验、科研能力、经验积累以及传帮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本开发服务需求。
在公共安全、社区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具良好条件,如身体健康和家庭状况良好等,且具有较强社会服务意识的银龄志愿者具有强烈的自驱力并向终端下沉,能够在规模、范围、弹性、成本及有效性等方面弥补现有公共服务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
在发展银发经济和促进就业方面,不同层次的老年群体面临各自的服务需求,例如 康养和医疗服务方面;中青年创业和就业群体通过多种渠道凭借相应的专业技能,为老年群体提供广泛、多样且灵活的服务。
在康养业务布局方面,市场上的康养机构规模小、难盈利的原因主要有: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客户支付能力有限,导致投入产出难平衡;产业链不完整,服务连续性弱,难以满足多元需求;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佳,信誉度不高;政策支持力度需加大,发展环境需优化,部分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银发经济与“银龄行动”实践中的
代际互动
互为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的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在发展银发经济和开展“银龄行动”的实践中可能具有各自的参与动机、行为特征和产出维度,在具体的区域环境、产业结构以及用人组织中有具体的互动场景。主动参与动机有助于提高代际互动行为的广泛性、持续性及深入性,并形成积极正向的产出效能。
在特定产业结构中,以老专家和老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型和经验型群体,在长期职业发展、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形成较为显著的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以及相应的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自身健康状况等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该群体可能在用人组织内部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职责,发挥一定的组织公民作用,在行业内参与并带动相关职业社群交流,并在产教研融合发展以及政府决策方面起到必要的智力支持作用。
在银发经济发展实践中,金融、地产、医疗和互联网等产业重构,以及数据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聚,能够催生相应创业者以及就业群体。创业者具有较为显著的企业家精神,擅长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聚焦老年群体普遍性需求及相应细分市场,既重视经济产出,也关注社会责任;而就业群体则可能基于就业安全预期和工匠精神追求,选择深植银发经济领域中的相关业态和岗位,不断提升绩效水平,并实现职业发展。
在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向终端下沉的老年志愿者在维护社会公平、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通常具有显著自驱力;另一方面,参与公益性爱老敬老服务的中青年群体往往崇尚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二者在价值认同方面具有同源性,在行为方面则具有利他性,因此能够在实践中产生相应的彼此激励效应。
综上所述,老年和中青年群体的正向参与动机及其行为,在社会属性方面有助于中 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发扬,可促进多种形态就业,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在经济属性方面则有利于推动业态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人才发展,并优化人力资源在特定区域、行业和组织中的配置和利用效能。
代际互动的赋能机制
老年和中青年群体在发展银发经济和开展“银龄行动”中的代际互动,除了需要依靠相关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环境赋能机制在提升人才发展和服务的接入性、丰富程度、规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体可能包括相应的制度赋能、产业赋能及技术赋能机制。
在制度赋能方面,首先,有关发展银发经济和开展“银龄行动”的政策指引及规划部署,从宏观层面推动了产业发展、主体参与和社会关注;其次,国家和地方有关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具体包含相关职业标准、人才规划和培养方案,有助于在中长期扩大代际互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规模并提高其规范化水平 ;最后,国家对于医生等群体多点执业的鼓励,以及对于家政护理员等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保护,有助于激发代际互动的活力和提高代际互动的参与度。
在产业赋能方面,市场化经营主体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健康管理机构 以及教培机构等,以跨界合作和业态创新等模式进入银发经济领域,助力“银龄行动”,与公共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化职能互补。后者更加关注各群体的一般性和普遍性需求,前者则更加注重市场细分以及持续的技术和产品迭代,以提升服务需求的丰富性和服务供给的专业化程度。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例,其针对从业者开展职业培训以及提供多种形态就业服务,能够结合具体的服务场景,扩大银发经济领域的人力资源供给规模。
在技术赋能方面,数字技术、平台经济以及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手段等,有利于推动发展银发经济和开展“银龄行动”实践中的生产要素集聚和重构,促进知识型和经验型老年群体的分享传播,并提高中青年家政服务员等银发经济领域从业者的流动性,从而提升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交付效能。同时,在规模、范围、弹性和成本等方面优化相关主体的交易成本,激发了老年和中青年群体参与代际互动的动力。
实践中,制度、产业和技术赋能机制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复合性,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例如,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居家养老商业模式下,平台运营主体利用技术手段,并结合新就业形态,实现对线下家政服务人员和康复师等群体的整合及引流,进而通过自媒体等品牌营销向老年群体推广,使得服务提供方能够及时、有效响应服务需求方。政策规制方面,对于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护,将进一步保障服务提供者的稳定性和交付质量。
结束语
本研究首先从社会和经济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基于发展银发经济和开展“银龄行动” 的相关制度、理论和实践,从现象和问题入手,分析总结了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之间闭环式的代际互动关系;然后,针对知识型和经验型老年群体、下沉终端的老年志愿者、中青年银发经济创业者和从业者,以及养老事业中的广大中青年志愿者等群体,分析了其参与动机、行为和产出逻辑;最后,从制度、产业和技术三个维度探讨了有利于代际互动的赋能机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了银发经济与“银龄行动”之间的关联性,反映了特定人群在细分领域中的行为动机,阐释了文化价值观传承、人才发展、就业促进和业态创新的机制。结合今后的实践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规制,本研究及其结论有助于利益相关主体更加有效地判断趋势、明确重点和路径,推动老龄化社会的民生促进和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各群体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聚焦特定群体,通过一定规模的样本调查,关注相关群体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和组织特征等因素,对于其自我认知和参与银发经济及“银龄行动”意愿的影响;并通过案例研究,关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台经济组织和创新商业模式等在相关区域环境中,如何实现资源集聚和重构,降低服务需求方和提供方的交易成本;还可通过采用中外对比研究的范式,学习借鉴国际养老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相关经验,并有效总结和推广中国式实践。